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9 lines (32 loc) · 5.76 KB

chapter8_03 blockchain_technology_trend.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9 lines (32 loc) · 5.76 KB

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给区块链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由于智能合约是运行在沙盒(sandbox)机制里(以太坊智能合约运行在EVM中,EOS智能合约运行在WASM中),无法从现实世界获取数据。因此,怎样将现实世界与区块链链接起来是影响智能合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传统编程中,业务逻辑是可以非常方便地调用外部数据,但在以太坊、EOS上等公链上进行智能合约开发,合约只能调用链上的内部数据,无法与外部系统进行直接交互。

预言机是用来连接现实世界与区块链世界,是区块链应用的大规模应用的的一个桥梁。

智能合约本身就是一段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代码,因此存在bug在所难免。与传统软件不一样的是,公链天然与钱有关系,因此特别容易受到全世界黑客的“关照”。

要保证智能合约的安全除了加强代码开发规范,进行严格测试之外,由专业的安全厂商进行智能合约审计是区块链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区块链隐私保护

由于区块链账务公开的特点,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账户相关交易信息。随着区块链的商业价值被不断发现,隐私保护逐渐成为区块链行业重点研究对象。

这就如同早期的互联网网站,使用的都是HTTP协议,之后为了电子商务等业务需要引入了HTTPS协议。

区块链隐私保护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数字货币和智能合约两个领域。

目前最受关注的隐私保护方案是零知识证明机制。

零知识证明的研究始于1985年Shafi Goldwasser 等人的论文《The Knowledge Complexity of Interactive Proof-Systems 》,目前一般认为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 完整性( Completeness ):真实的证明可以让验证者成功验证;
  • 可靠性( Soundness ):虚假的证明无法让验证者通过验证,但允许存在小概率例外;
  • 零知识( Zero-Knowledge ):如果被证明,但无法从证明过程中获取除证明信息之外的任何信息。

零知识证明的本质在于通过简单的披露可以证明某个信息的占有,挑战也是在不披露信息本身或任何额外信息的情况下证明这种占有。

如果验证语句要求验证者拥有一些秘密信息,那么验证者将无法在不拥有秘密信息的情况下向其他人证明该语句。

被证明的陈述必须包括证明者拥有这种知识的断言,但不包括知识本身。否则,该语句将不能称为零知识证明,因为它在协议结束时为验证者提供了关于该语句的附加信息。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法律法规一般都会滞后于社会发展。一项技术初期,使用严格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技术创新的活力。比如现在互联网领域的共享经济,政府采用的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策略,等技术成熟后再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

区块链现在还处于早期,同时区块链又具有去中心化、自治的特点,因此区块链在技术治理、监管和标准制定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法律主体不明确

区块链系统中,由于系统维护和治理采用了分散化的治理结构,导致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主体为整个系统承担责任,缺乏中心化的法律实体,使得法律法规在事后难以对区块链项目进行监管。

传统的事前监管和中心化的监管会导致徒劳无功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实验室主任杨东在《区块链+监管=法链(RegChain)》一书中提出,需要通过监管科技(Regtech)进行更有效地监管,让区块链技术为监管所用。他强调,“以链治链”,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强监管是区块链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政府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基于区块链的规制系统将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区块链+监管’,即‘法链(RegChain)’是未来监管的新方向。”

  1. 链上规则不明确 区块链智能合约虽然被称为“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但实际却是一种乌托邦的梦想。

“代码即法律”不是区块链才有的,这种思想(包括去中心化)诞生于互联网早期,由网络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但现实是互联网已经彻底中心化了,互联网巨头已经成为新的中心。当“代码即法律”这个古老的思想再次复活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楚法律与代码的区别。

法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种因素,通常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来实施,同时法律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条条冰冷的法条,法律是讲法理的。

代码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是由区块链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的。由于区块链技术规则不明确,会引发智能合约漏洞、Token合规性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不管理想主义者怎样吹嘘,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是代码不是法律,代码只能作为法律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法律本身。

2015 年 2 月,《经济学人》在《信任机器:区块链的承诺》这篇著名文章中警告:

“在早期阶段,拟定区块链监管法将是一个错误。”然而,时过境迁,在区块链甚嚣尘上的中国,监管出场可能并非坏事,但问题是监管将以何种形式出场?对此,《经济学人》的警告依然有效——不能僵化、不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