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本质上是一段运行在区块链网络上的业务逻辑代码。
绝大多数的区块链都要求采用共识机制验证、排序并将交易广播到所有节点,然后每个节点按照顺序执行交易。
运行在区块链上智能合约必须是一些确定性的业务逻辑。如果运行一些随机性较强的业务,由于每个节点的运行结果不一致,这样就无法达成共识。进一步来讲,由于智能合约运行在每个节点上,每个节点要按顺序执行交易,整个网络要对交易进行并行计算,这就牺牲了程序的效率,但同时可保证代码的安全性。
Fabric在设计上解耦了排序节点(Orderer)、背书节点( Endorser )、确认节点( Committer ),并将交易流程分为背书节点进行交易验证及模拟执行,Orderer节点进行交易排序并生成区块,以及Commiter节点验证交易并将区块写入账本,解决了传统区块链面临的扩展性、灵活性、性能及机密性挑战问题。
在Fabric中,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进行背书策略设置,选择采用哪些节点进行智能合约的执行。这样做的好处是,交易只需要执行在背书策略设定的节点上,这样就允许并行执行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在排序之前过滤掉不确定业务逻辑,消除了合约不确定性。
以太坊虚拟机(EVM)是以太坊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它不仅被沙盒封装起来,事实上它被完全隔离,也就是说运行在EVM内部的代码不能接触到网络、文件系统或者其它进程,甚至智能合约之间也只有有限的调用。EOS虚拟机采用的WebAssembly(WASM)是一个内存安全的沙盒执行环境虚拟机,为智能合约提供了安全保障。Fabric使用了Docker来存放链上的代码,而不需要依靠特定的虚拟机,Docker为链码执行提供了一个安全、轻便的语言执行环境。
从应用开发者视角来看,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经常与账本(Ledger)联系在一起,账本保存了业务对象当前状态和历史状态。
在Fabric中经常会用到智能合约和链码两个术语。智能合约定义了业务资产和不同组织的业务逻辑,是区块链应用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智能合约对应的是链码,一个链码里可以包含多个智能合约。智能合约负责业务逻辑,而链码负责的是怎样将智能合约进行打包、部署。
通常情况下,系统管理员关注的是链码,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关注的是智能合约。
举个车辆买卖的例子。在车辆买卖业务中,假设有销售方和购买方两个组织,使用智能合约实现车辆销售的业务逻辑。一旦销售方将车辆按照指定时间交付,购买方就根据之前车辆购买合同中的约定自动进行付款,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大幅度提高业务执行效率。
上图中定义了车辆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中定义了车辆资产(Car结构体)和销售方和购买方的相关业务逻辑(queryCar、createCar和changeCar等相关方法)。当应用调用Invoke方法时就会执行相应业务逻辑,进而生成交易数据存储在账本里。
链码(chaincode)使用gRPC协议通过Peer节点操作分布式账本中的数据。Fabric网络启动后,可以通过命令行或SDK进行链码操作,验证网络是否正常运行。
用户可以通过命令行方式操作链码,支持的链码子命令包括install 、instantiate 、invoke 、query、upgrade 、package 和signpackage 等,大部分命令(除了package 、signpackage)的处理过程都是类似的,先创建签名提案消息,再发给Peer 进行背书,获取ProposalResponse 消息。
需要注意的是, instantiate 、upgrade 和invoke 等子命令还需要根据ProposalResponse 消息创建SignedTX , 发送给Orderer 进行排序和广播全网执行。package、signpackage 子命令作为本地操作,无需与Peer 或Orderer 打交道。
链码生命周期,包括初始状态,等待安装、等待实例化、运行和停止。
peer chaincode install
将链码打包成可部署格式,并存入到背书节点的文件系统。
peer chaincode instantiate
把安装到背书节点上的链码实例化到指定通道,该命令会在节点上创建运行链码的docker容器,并初始化链码。
peer chaincode invoke
调用指定链码。
peer chaincode query
查询指定链码,该命令只查询节点上状态,不生成区块。
peer chaincode package
将链码打包为可部署格式
peer chaincode signpackage
签名打包后的链码
peer chaincode upgrade
升级链码,需要先用peer chaincode install命令安装更新代码,然后使用该命令来升级已经实例化的代码。